媒体农大

庆日报:八一农大探索“玉鹅种养模式”获得成功

来源:大庆日报责任编辑:终审:闯垒发布时间:2015-10-22浏览次数:974

  引题:八一农垦大学探索“玉鹅种养模式”获得成功
 
  主标题:玉米地养大鹅一举多得

  副题:一亩地养数十只,年效益五六百元,鹅粪改良土壤促增产,每亩至少10% 。 

p45_b.jpg
 

这里的秋收特别热闹本报记者 洪 军 摄 

  大庆日报10月22日第七版讯 丰收时节,广袤的原野到处是机器轰鸣的声音,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。然而大同镇的一块玉米地却与众不同,因为此处宣告丰收的声音是上万只大鹅发出的。

  这里为何用大鹅“代言”?源于八一农垦大学探索创新的“玉鹅种养模式”在此进行。用一句话形容这个新模式,就是大鹅养在玉米地里,鹅以玉米叶为食,省了饲料,售价还高,而玉米地以大鹅粪便为养料,改善了土壤,增了产量。一分耕耘,可得两份收获。

  10月14日,记者来到项目基地——大同镇种鹅养殖场,45亩玉米地的四周围着一圈铁丝网,“跨栏”进地,土壤的松软程度让经常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记者一行为之惊叹。“这块地不施肥不洒农药,4年来就‘吃’鹅粪,土壤已达有机标准,自然与别的地不一样。”同行的项目负责人周瑞进边走边介绍。

  为了让记者看得明白,感受更直接,周瑞进带着记者到邻近的玉米地走了走,地挨地,踩上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,软硬立分,高低立见。

  其实,在鹅粪的作用下,变化的不只是土壤,最关键是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高。周瑞进扒开还在杆上亭亭玉立的玉米棒,籽粒饱满,个头高大,颜色金黄。“亩增产10%。”周瑞进说了最保守的数字。记者询问附近地块的农民,他们的产量普遍在八九百斤,而这里的亩产已达到1300斤。

  再说质量,用专业术语讲,是胶质含量大,玉米粒的硬度大。用吃过的人的话讲,口感极佳,绿色食品吃着放心。

  顺着“嘎嘎嘎”的叫声往里走,未见其身,已闻其声,一大群白鹅映入眼帘。

  “鹅鹅鹅,曲颈向天歌。”上万只大鹅成群成片,场面非常欢快、热闹。看着这些心爱的“精灵”,八一农大科技部项目负责人杨焕民讲起他们养鹅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  就当前看,我国的养鹅业已结束了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阶段,正处在商品化和产业化阶段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,养鹅业已成为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。有数据显示,全国年养殖5000-7000万只种鹅,年平均提供商品鹅雏3亿只,但平均下来,一年人均0.3只鹅,年均3亿只商品鹅的缺口。

  就我省发展养鹅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,杨焕民表示,随着每年对鹅雏需求量的急剧增加,我省还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良种鹅群和良种鹅基地,无法为养殖户提供充足的、生长速度快、适应性强的优良鹅雏。而由外省购买的鹅雏死亡率高、适应性差、生长速度慢、经济效益低,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。

  现实情况是,我省多年饲养的产蛋多、产绒量高、抗寒性强、耐粗饲的地方良种鹅——籽鹅和东北白鹅品种已严重退化,繁殖性能差,品种选育落后。由于缺乏正规的种鹅繁育场,鹅的生产性能明显低于该品种应具有的水平,更没有形成高产优质的繁育模式,这些均严重制约了养鹅业的发展。

  对于解决办法,杨焕民说得很简单,就是原种鹅祖代核心群的建立和扩繁。作为省内的知名农业院校,八一农大主动担起了这份责任。在本地种鹅研究上,他们已进行了20余年,通过对籽鹅和白鹅进行提纯、复壮、扩繁等一系列育种保种措施,找回了昔日的高品质种鹅。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,种鹅数量也已具有相当规模。

  养鹅已多年,但在玉米地里放养,还是最近这几年的尝试。周瑞进说,农民原本的养殖模式,多是在草原上放养或圈养,如果单位面积的养殖量过大,就会对草原造成严重破坏。另外,随着禁牧政策的实施,养殖场地匮乏。这种背景下,2013年,八一农大开始实施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“北方寒区低成本生态鹅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”,主推“玉米地养鹅”,经过几年试验探索,已取得成功。

  杨焕民告诉记者,采用这个新模式,也是有条件限制的,就是对玉米和鹅的品种的要求,他们培育的大鹅脖子较普通鹅长,一寸长一寸强,自然能吃到足球比分,足球比分直播的叶子,而鹅的嘴却不硬,只吃叶子不叨茎,只吃须子不啃根,所以不会对玉米造成伤害。与之相匹配的是玉米品种也是有要求的,得是个儿高的,结棒位置高高在上。

  “走马观花”听过看过后,八一农大总会计师王新利给记者算了一笔效益账,包括经济,也包括生态,有当前的,也有长远的。

  一是养鹅成本降低。因为以玉米叶为食,可节省一定量的饲料。

  二是玉米种植成本降低。每亩可减少二三百元投入,包括化肥、农药、机械费等等。

  三是玉米产量上升。放鹅吃地里的杂草增加玉米地通风,减少玉米生长后期杂草、减少玉米地害虫数量;鹅吃玉米须根,让玉米深入土壤更深,吸收足球比分,足球比分直播营养,植株长得更高,玉米棒籽实更饱满;通过连续3年的实际测定,玉米亩增产10%,100公斤左右。

  四是玉米品质提高。因为不用农药,自然无农药残留,绿色生产的玉米卖价高于普通玉米。

  五是养鹅的收益。一亩地养殖数十只鹅,收益五六百元不成问题。

  六是土壤改良。鹅粪入田,三五年后,土地改良为有机地,种植出作物为有机作物,可生产有机饲料,饲喂动物生产有机畜禽产品。

  七是秸秆污染减少。在玉米种植期,其老叶须根都被鹅吃了,秸秆在收货后通过青贮发酵方式喂鹅,减少秸秆燃烧,降低环境污染。

  记者采访时,肇州农业畜牧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来到基地参观学习,周瑞进说,在他们之前已来过好几拨人了。这真是应了那句话老话——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。面对众多“合作者”,周瑞进说,自己有喜有忧,喜的是模式探索成功,而且“市场”巨大;忧的是目前受资金、场地等条件限制,种鹅培育规模无法继续扩大。

  实习生 张朝歌 本报记者 王洪军

dqrb201510227 副本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