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品格的地域镜像,大庆精神春风化雨,激励多领域频绽新蕾。撷英拾萃,大庆新诗深耕地域文化、聚焦精神需求,以诗意启迪承托大庆精神、以在地经验共鸣公众情感、以文学气质蕴蓄时代内涵,为大庆精神的当代传承贡献独特的文学力量。
一、大庆新诗以诗意启迪承托大庆精神
“诗者,志之所之也”,自古以来,诗歌便以精神载体的身份进入公众视野。目及当下,汉语新诗迤逦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,日益丰富的诗歌内容搭配多元创新的书写形式,汉语新诗始终在变化中求新、求进、求突破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诸多变化中,也有不变,精神载体身份是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与自觉认知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在大庆精神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大庆新诗,接续汉语新诗不变的精神载体使命,以诗意启迪为凭借,自觉担起大庆精神时代传承的重任。天然的地域优势成就大庆新诗的独特性:当荒原、干打垒、磕头机、石油、井架等被作为意象精心写进诗行,我们读懂了大庆精神中创业精神的篇章;当手拉肩扛运钻机、舍身跳进泥浆池、五把铁锹开荒原等作为场景被深情记入诗行,我们领悟了大庆精神中求实与奉献的动人力量。大庆新诗以不断建构起的地域诗意,在启人心智的同时,更有力承托大庆精神。在大庆新诗中诗意云游,领略诗歌气韵,更习得大庆精神的智慧与力量,闯劲十足的铁人诗歌教会我们自信豪迈,铁骨诗情后继有人,当代大庆新诗也频频在精神回望中汲取写作力量。
二、大庆新诗以在地经验共鸣公众情感
“诗以言情、文以载道、歌以咏志”。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,诗歌不仅能够见微知著,更能推己及人,将经验与情感经由诗行得以传扬,从而实现诗歌的情感载体功能。兼具精神与情感双重载体身份的大庆新诗,用多年积攒的在地经验持续发力,书写地域情怀,激发情感共鸣。《岁月》《石油文学》等刊物提供诗歌发表平台,借此不断调动诗人的在地书写经验;大庆市儿童文学协会组织诗会,鼓励作家们以诗颂大庆、颂铁人;大庆市作家协会、大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诗歌研讨会,交流经验,品评诗意……大庆新诗的传播得到多方助力。展望未来,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大庆当代新诗传播提供足球比分,足球比分直播便捷与可能,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传播将成为大势所趋,大庆新诗应提早做好创作心态、内容、形式等多重准备,赶潮逐浪,以大庆经验为基底,综合多种形式,助力大庆新诗实现多渠道、立体式传播。诗写“百湖之城”,赏的是湖光美景,写的是故乡温情,湖水是大庆人的情感原乡,凝结在地经验,赋能笔下诗行,提升大庆新诗的情感温度;诗写“石油之城”,眼见的是建设与发展,落到笔端便有了思考与期盼,石油是大庆人的精神给养,融合大庆经验写入诗行,成就大庆新诗的精神深度;诗写“魅力游城”,大庆市博物馆、铁人纪念馆等都是大庆新诗中的“常客”,将城市景观的魅力与自然风光的旖旎留存诗行,打造大庆旅游的文化名片,开辟大庆新诗的实践向度。
三、大庆新诗以文学气质蕴蓄时代内涵
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作家以肩负的历史使命感成就作品关注现实生活与时代发展的自觉。诗歌应具备相时而动的敏锐,更应具备思想独立的洞察,如此,才能写出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内涵的好诗。大庆新诗通过持续创作涵养文学气质,把握城市发展与时代变化的节奏,立足龙江大地与石油之城,展现出书写状态的稳定性与书写内容的延展性,得到“黑龙江文学蓝皮书”系列《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》诗歌篇的持续关注。当荒芜、冻土、黑夜等词语在诗行中逐渐降低使用频率,科技创新、继往开来,高质量发展等时代新词在诗行中屡被提及,大庆新诗正尝试以紧跟时代的文学实践为大庆精神增添新注脚。不变的是精神内涵,变化的是实践路径,变中取胜的大庆新诗蕴蓄时代内涵,以此完成对大庆精神的文学反哺。
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,大庆精神与大庆新诗在良性互动中实现交融,形成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可喜格局,大庆新诗以文学力量承托大庆精神,大庆精神以价值涵养赋能大庆新诗,携手奋进,相互成全,合力共赢,共同为大庆城市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;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潮涌千帆竞,奋楫正当时,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,大庆精神前程似锦,大庆新诗未来可期!
(作者单位: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。本文系2025年度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“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大庆当代新诗传播研究”(项目编号:DSGB2025179)阶段性成果。)

